上新竹買屋海老伯賣淮海路別墅
  2000燒烤萬元全捐希望工程
  別墅系滬上曾赫赫有名的一品香大預防癌症食物旅社主人故居
  2011年,徐紹村立下遺囑,將淮海中路1670弄28號捐獻給上海市希望工程辦公室。最終捐款額為2000萬元人民幣。淮海中路1670弄靠近高安路,鬧中取靜的新式里弄,竣工於1936年,徐紹抗癌食物第一名村所捐別墅建築面積382.83平方米。
  一個多月後的3月9日,徐紹村過世。4月20日,處理完徐紹村老人的後事,徐祖謙作為遺囑執行人和上海市希望工程辦公室取得聯繫室內裝潢。經公證後,至2011年7月,捐贈別墅事宜基本完成。其後,雙方又處理了涉及別墅的房產糾紛、出售房產及相關法律事務。至今年3月,所有2000萬元人民幣的款項終於全部到賬。
  徐紹村的名字外界可能有些陌生,他的父親徐通湘,也就是購入這套別墅的主人,曾是上海赫赫有名的一品香大旅社的總經理。一品香前期是上海著名的西餐館,後期是上海著名的大旅社。
  別墅系一品香主人故居
  淮海中路1670弄靠近高安路,鬧中取靜的新式里弄,竣工於1936年。水泥砂漿外立面,橫向窗間牆上,灰綠色面磚貼面,窗帶上下突出的邊框,間或出現幾何圖案裝飾,在當時新潮時髦,落成後不乏商界人士及軍政要員入住。
  1945年,徐紹村的父親徐通湘購入28號,帶著家人住進了這棟三層樓的別墅。彼時,徐通湘正是上海赫赫有名的一品香大旅社的總經理。徐祖謙回憶,“當時的小說里都寫過一品香大旅社,上海灘很多名流都去一品香住或吃飯,是大家交流的場所之一。”
  就這樣,20歲的徐紹村住進了淮海中路1670弄,當時他不曾想到,未來歲月曆經沉浮,最後他和妹妹徐松梅在此終老。
  1980年左右,在當時的政策下,“文革”期間被占房屋返還徐家。但“文革”前社會主義改造,出租的一樓和三樓的房間卻變成了公房,不能再收回,這變成了徐紹村的一塊心病,“他想守住父親留下的唯一祖業。”徐祖謙說,經多次努力和落實政策,一樓的房子被回購,當時徐祖謙曾借給叔叔8萬元。但三樓的房屋始終未實現回購,“那戶人家出價太高,我叔叔拿不出那麼多錢。”最後一次落實政策,上世紀90年代,三樓房子產權也由政府返還徐紹村,不過三樓的住戶仍享有使用權。
  因為種種原因,徐紹村兄妹兩人始終未能結婚,成立各自的家庭。1991年母親過世,此後徐松梅卧病在床多年,兄妹倆相依為命。
  汶川地震後提出捐贈
  記者從上海市希望工程辦公室瞭解到,2000萬元人民幣是20年來他們收到的最大一筆個人捐款。今年3月,捐資款項已全部到賬。不為人知的是,生前長期靠退休金拮据度日的徐老伯,身後的全部遺產僅是存摺里剩下的幾百元。
  徐老伯積善辦學精神的種子,已在祖國邊疆和貧困鄉村綻放出“希望”的萌芽:分別位於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和河北豐寧滿族自治縣的兩所“徐氏希望小學”已經動工興建。
  遺囑執行人、徐紹村侄子徐祖謙介紹,徐松梅晚年卧病在床多年,兄妹二人只靠著徐紹村2000多元的退休金過活。“因房子是父親留下的祖業,又是唯一遺產,叔叔始終不肯將其出租。好在街道和居委幹部關愛有加,各項政府救助、居家養老項目,二老都是第一批的享受者。”
  徐祖謙回憶,叔叔談過很多次,說社會很關心自己,自己也應回報社會。“但當時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,直到汶川地震那年,平生很喜歡孩子的叔叔看到校舍坍塌、學生哭泣的場景,深受觸動,第一次說出了捐出別墅的想法。”
  當時親屬也曾有意見,但徐紹村堅持認為,家人都住在上海,生活條件也不差,把錢捐給希望工程,幫助更多更窮困的人,那才是老房子最好的去處。
  已建兩所希望小學
  徐老伯的博大胸懷和高山仰止的善行,在網上激蕩起陣陣正能量波瀾,人們唏噓感嘆,許多年輕網友也紛紛點贊。在敬佩老人“積善辦學,回饋社會”的偉大品行之時,也有網友指出,“希望善款善用,公開透明”。
  對此,上海市希望工程辦公室主任吳仁傑介紹,徐老伯的善款已建立基金,將全部用於建造希望小學和援助特困兒童,錢款使用情況會及時上網公示,接受各方監督。此外,基金運作援建希望小學不會一筆錢買斷,“先提交申請報告,奠基動工後發放第一筆捐款,建設至工程結構封頂撥付第二筆,第三筆是完成竣工驗收,交付審計報告後付款。”
  據悉,徐老伯捐資在建的兩所希望小學,學校署名也將按徐老伯生前願望,分別為“徐紹村希望小學”和“徐松梅希望小學”。吳仁傑表示,未來還會建起更多徐氏希望小學。
  “每一筆錢的使用都要由我簽字,建設中的學校我也看過照片,很滿意,相信叔叔也會感到欣慰。”徐祖謙說。
  據新華社、東方早報
  (原標題:上海老伯賣淮海路別墅2000萬元全捐希望工程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u87wufpg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